0%

随笔 2020.03

在2019-NCoV的影响下,延期线上开学的冬季学期也终于要结束了,记录一下最近的感悟。

整理一下最近都在干什么:

  • Google Internship 被简历筛了,大概率是因为招满了,以后简历要早投
  • 自己主动把GSoC放弃了。因为大佬云集,实在是希望渺茫
  • 终于又把DRL捡回来了一点,开始动工了

其实GSoC(Google Summer of Code)对我的触动挺大的,这是我第一次和国外大学生一起参加一个项目。我大概花了一整个24个小时粗略的过了一遍这些项目的内容,看着github上几千个PR,以及随意翻到的一些cv,我这才发现自己大学生活的颓废。申请者中绝大部分都有着比我丰厚的建立并且有相关的学习和使用经验,并且他们中有很多人至少半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些项目了。虽然说GSoC不是一个实习项目,而是面向学生的一个活动,但我觉得就我目前的能力,即使接下来一个月把所有精力都铺在上面,也只能勉强达到“mentor把任务交给你还不如自己做”的水平。

但参加GSoC也完全不是坏事。这加深了我对计算机科学的认识,并对自己一度的“计算机本科毕业好找工作”的想法嗤之以鼻。虽然说我并不看好* Learning的前景,但是我觉得如果真的不去读研有愧于自己。真正学习到的只有皮毛,就立刻去工作,即使有了更多的工作经验和工资,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其实就是零。

说一下学校的现状。之前和朋友聊天开玩笑说,就我们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平均每天写代码行数,平均30行,中位数3行,方差极大。我想这也是弱校计院的现状吧。我又开玩笑说,如果我校学生都能天天摆出考试周前学习态度的80%,上海大学或许就能超越北大清华。然而遗憾的是,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这样的觉悟,甚至我们当中的一大部分同学连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外校、国外)的差距都做不到。这一定程度上有个人追求的因素,但绝对和学校的氛围脱不了干系。如果你都不知道其他同龄人有多强,你就很难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我今天算是知道了,但我相信还有很多人被蒙在鼓里。

再说到保研。我院的保研政策拦掉了太多有梦想的人,又让太多不适合读研的人如愿以偿。他们太擅长伪装,以致于在他们的精心伪装下,每个人都是绩点-科研-竞赛样样精通。但是强者的灰皮下,他们缺少的是对计算机真正源自于内心的热爱。即使继续读研,他们只是继续保持着自己的伪装,并制造更多的学术垃圾而已。没错,至少就本科阶段,一篇很厉害的论文只需要听上去很牛逼的*L算法,一堆看上去很牛逼但自己并不一定理解的数学公式,一个精美排版的论文,若干可视化的结果和随便从哪里抄来的调库代码即可。甚至我不排除只要会这些并有一些门路就可以在国内一些期刊中发表论文。这样的人,即使走入研究生,也只能成为所谓的调参大师了吧。而真正热爱计算机有动力有能力继续学下去的人,往往不会在意茴香豆的25!种写法,绝大多数也不会刻意追求自己在某个教条的规则下,自己能拿多少分。

计算机专业读研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我很早就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也在不同的阶段给出了很多的理解。计算机本就是一个快速技术更替的行业,这也导致了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和待遇普遍高于其他理工类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博士生起薪与本科出去工作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工资持平的现象。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条件下,选择保研的人基本只有两种形态:为了追求学术梦想,或是为了掩盖自己本科碌碌无为一无所知甚至没法走入公司走入社会的现实。读研不以任何形式保证你有更好的待遇,但一个人选择读研本身就不该有任何功利目的。选择读研,就是因为自己已经或尚未意识到计算机科学领域之大,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继续钻研下去而已。在我人生的各个阶段中,我总是觉得自己最近几年所做的成就,超越了出生到几年前所有成就之和。从微积分角度考虑,个人的进步随时间的变化——在没有接近个人能力上限前——就是一条指数型增长的曲线。如果真是如此,我读研就是为了在找到自己的上限前,不要过早的停下来。

现在回想来,我的大学本科生涯算是失败透了,但万幸前三年不算碌碌无为,而我还有一年的时间。接下来就请做一个有梦想的人,继续努力下去吧。

附一份我看到的cv。与之相比,我的简历实属苍白。痛写此文,亡羊补牢。